九论清汉女装
九论清汉女装
文/齐鲁风&君兮
写在前面
清汉女装,是在汉文化被迫断层时期,由清政府引导,甚至强制推行的满洲色彩浓郁的服饰,有厂字襟及镶边、紧衣小袖、袍褂盘扣、袖不盈手、倒大袖等特征。这显然有别于有明确的典籍出处,有系统的礼学思想,以交领右衽、褒衣博袖、系带隐扣为主要特点的汉服。
籍此清汉女装引发争议之际,我们就这股文化逆流对汉服复兴造成的腐蚀,做出如下剖析,以飨读者。
一论国家重建文化自信的大政方针不容违背;
二论中华各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共同记忆不容割裂;
三论汉服复兴运动的革命果实不容窃取;
四论清汉女装幕后的“华夷之辩”;
五论清汉女装混淆名实;
六论清汉女装的审美倒退;
七论客观学术研究和文化复兴倡议不可混淆;
八论商业利益不可突破道德底线;
九论中国作为儒家文化圈核心的地位不可放弃。
1
一论
国家重建文化自信的大政方针不容违背
△明清袄裙对比图
1
二论
中华各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共同记忆不容割裂
“中国有礼仪之大,故称夏;有服章之美,谓之华。”衣冠礼仪是华夏文明标志性的人文风貌,交领右衽、峨冠博带的先王之法服,是历代王朝确立衣冠制度共同的理论基础。历朝冠服制度虽有不同,但其基本特点自商至明,三千余年,未曾改变。
清入关以前,中国境内几乎所有民族的服饰均为交领右衽,这一特征所代表的是中华各民族几千年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,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要精神纽带。
而以一种在落后的、蒙昧的、短暂的时期出现的清汉女装,以汉人曾经穿过的名义,将其纳入汉服体系,割裂中华服饰数千年的统一性,进而割裂中华各民族的共同历史,其心可诛,其行可鄙。
1
三论
汉服复兴运动的革命果实不容窃取
清汉女装意图以汉服之名,窃取汉服复兴运动的革命果实,而实际上是偷换概念,有如袁世凯以共和之名,觊觎恢君主之位,一夜回到辛亥前。
汉服复兴旨在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开端,汲取优秀传统文化遗产,返本开新,再造新的中华文化。近两年,汉服复兴正处于快步前进的状态,同袍队伍急剧扩大,相当比例的人对明清之别缺乏清醒的认识。
如果我们此时放松警惕,清汉女装的闹剧,终会使汉服复兴变成逆历史潮流的洪宪小朝廷,国人抨击满清假传统的冷箭恰好射在汉文化破茧蜕变的弱小躯体上,助长某些人阴狠诡诈的盘算尽早大功告成。
汉服复兴运动十七载,所获得的成果不可谓不多,但期间的辛酸亦不足为外人道也,这来之不易的革命果实,拒绝“碰瓷”,更不容窃取!
△ 图为英美德比等国公使祝贺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
1
四论
清汉女装幕后的“华夷之辩”
清汉女装的问题在本质上并不是民族问题,而是“华夷”问题。中国人素来以文化(服饰、礼仪、思想、道德等的综合体)为标准区分先进的华夏与落后的蛮夷,来确保华夏文明的自足。
但华夏并非一直为华夏,如果汉民族文化衰微,道德沉沦,就会沦为夷狄;而夷狄如果仰慕王化,自我革新,则可以成为华夏。正如《春秋》大义所言:“夷狄入中国,则中国之;中国入夷狄,则夷狄之。”北魏拓跋氏汉化改革,鲜卑人说汉语、取汉名、穿汉服、行汉礼,与华夏融为一体,成为“中国”。
而清室入关,借为明朝复仇之名窃取中国政权,倒行逆施,强行“剃发易服”,血流成河。以清汉女装为代表的那段历史,正是中国入夷狄之时,先进的衣冠、礼仪、思想文化遭到灭顶之灾,中国从此逐渐沦为落后、愚昧、封闭的蛮夷。
1
五论
清汉女装混淆名实
清政府为混淆名实,在明朝服饰的基础上,尽大可能的加入满洲服饰元素,却冠以汉女装的款式名称。例如:清代袄裙,上袄收紧,下摆及袖口多用滚镶,层层堆叠,领型为厂字领,下裙改马面裙的活褶为死褶,明显不符合汉服的本质特点,亦不能区别于满洲服饰,如此却仍名“袄裙”。
在清政府的刻意诱导、甚至强制推行下,清代汉族女子服饰的审美与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。这些明显不符合汉服主流审美的产物,在清朝却以汉人服饰之名大肆流传开来。
汉人在历史上穿过多种服饰,并非所有的服饰都是汉服,宋朝人流行穿胡服,朝廷多次诏令禁止。明朝一立国即着手改变蒙元统治带来的胡风,《明实录》洪武元年二月:"初元世祖起自朔漠,以有天下,悉以胡俗变易中国之制,……,上久厌之,至是悉命复衣冠如唐制,士民皆束发于顶,于是百有余年胡俗悉复中国之旧矣。"
可见,无论何种原因,只要胡服在中国流行,古代朝廷都会诏令禁止,以维护华夏之风,当今的汉服复兴正是为了拨乱反正,使华夏实至名归。
△明清袄裙文物对比图
1
六论
清汉女装的审美倒退
汉服自“黄帝、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”,至周朝形成系统的衣冠制度,再到各朝精彩纷呈的服饰演变,虽有改制之名,却无易道之实。
周之庄重,唐之华贵,宋之温婉,虽然服饰风格不断适应当时社会风尚而变化,但在剪裁结构、形制、审美等方面,各朝服饰都一脉相承,传承至明末。峨冠博带、广袖飘飘的士大夫装束,一直引领着华夏民族简洁古朴、宽松飘逸的审美取向。
自陆沉以来,满清以暴力推行“剃发易服”,取法天地的华夏衣冠制度就此消亡。清中期以后,统治阶层近乎病态的暴发户审美,在清汉女装上发挥的淋漓尽致,奢华的装饰,拼凑的颜色,镶滚繁复堆砌现象比比皆是,一幅异域蛮夷小邦的装束活脱脱的呈现在面前。
△经典汉服与清汉女装文物对比图
1
七论
客观学术研究和文化复兴倡议不可混淆
作为特殊时期的产物,我们并不否认清汉女装在历史上出现过,我们可以研究这段历史,也可以考证它的款式和工艺。但清汉女装只能作为客观学术研究的对象,而不适合做为当下的服饰风尚与生活方式来提倡。
如果历史上存在的就可以复活,就可以拿来提倡。那么,请问裹脚也是历史上真实有过的习俗,为什么今天不提倡?
日伪时期奴化中国人的皇民化教育,难道没有人类文明的价值么?何况日本是亚洲第一个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,为什么今天不提倡?
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,有效区分客观学术研究和文化复兴倡议,才能为汉服复兴提供有益的思想。
1
八论
商业利益不可突破道德底线
汉服是民族复兴的符号,它的意义超出了普通商品,另一方面,社会大众对汉服的认知还不够全面,汉服商家的身份在企业之外,又承担了普及历史文化认知的职责。这使得同袍要求汉服商家在明清问题上有底线思维,“反清复明”成为汉服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。
诚然,汉服商家也是企业,经营获得利润是正当的。然而,守护汉服基本形制,不做清式服饰,已经约定俗成,成为默认的行业规则,也为汉服商家普遍接受。
清汉女装的突然走红,其背后除了不可告人的盘算,还有经济利益的驱动。个别商家在看到清汉女装有利可图之后,盲目跟风,突破道德底线,舍弃了自己复兴汉服的本心。
我们倡议,汉服从业者须牢记初心,固守底线,绝不能单纯的为了追求利益、销量,而伤害同袍的感情、放弃汉服复兴的初心,突破道德底线。
1
1
九论
中国作为儒家文化圈核心的地位不可放弃
衣冠与礼仪,自黄帝尧舜至明末,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、沉淀而得来的,具有历史的正当性,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道统之所在。
汉唐以来,形成了中国、日本、朝鲜、琉球、越南等国共同组成的儒家文化圈(汉字文化圈),这些国家共同尊奉儒家价值观,以文言为书面语,穿华夏服饰,住汉式建筑,行中华法系,构成了文明意义上的诸夏。在共同的华夏服饰基础上,发展形成了汉服、和服、韩服、琉服、越服等民族服饰,皆以交领右衽、峨冠博带为正统。
如果把清汉女装列为汉服,就等于汉民族默认自己放弃了华夏文明继承者的身份,就等于把“中华”的文化正统性拱手相让,就等于在东亚沦为文明的弃子,中国也就失去了作为儒家文化圈核心国家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地位。
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
拒绝清汉女装,从我做起!不穿着、不制作、不买卖!让我们彻底疗愈文化侵略的后遗症,防止夷狄余孽沉渣泛起,“由表及里”侵蚀华夏!如果抱以无所谓的态度,夷狄之风就会死灰复燃,导致中华文化再次历劫乃至变质! 穿汉服行汉礼,从我做起!重建文化自信,迎接民族伟大复兴!
推荐店铺
相关文章
-
活动预告| 庚子中秋汉服活动
报名咨询/微信:18553229360
-
九论清汉女装
拒绝清汉女装,从我做起!不穿着、不制作、不买卖!让我们彻底疗愈文化侵略的后遗症,防止夷狄余孽沉渣泛起,“由表及里”侵蚀华夏!
-
活动预告| 庚子中秋汉服活动
中秋节快乐~点击上方文字关注我们哦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中秋佳节,又称“团圆节”。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、赏月、拜
-
鹤汀经典 | 祭孔礼服
9月28日,孔子诞辰纪念日,你知道祭孔要穿什么样的汉服么?小编整理了几款适合祭孔穿的礼服,供同袍参考。壹祭服✪明制祭服明代根据汉唐制度采用衮冕之服,只允许在祭天地、宗庙等特大典礼使用。即使是衮冕,也只有皇帝、太子、亲王、亲王世子、郡...
-
九论清汉女装
拒绝清汉女装,从我做起!不穿着、不制作、不买卖!让我们彻底疗愈文化侵略的后遗症,防止夷狄余孽沉渣泛起,“由表及里”侵蚀华夏!
-
活动预告| 庚子中秋汉服活动
中秋节快乐~点击上方文字关注我们哦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中秋佳节,又称“团圆节”。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、赏月、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