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关于《深度工作》的一点思考
2021-01-02 LoyenWang | loyuxsi旗舰店
背景
不写人文类文章的公众号,不是一个好的博客园
- by 黑格尔
公众号秉承的原则:
追求客观准确,文章中的论点论据来自于各类官方Spec文档、Source Code、学术论文等
;以图表等易于被人理解与接受的方式来表达,提纲挈领而不沉溺于细节
;尊重读者的时间与精力,避免言之无物
;
前言
《震惊!打工人三年逆袭成高管,竟然是因为掌握了这个方法》,显然,我并不是一个标题党。 这应该是到目前为止,整个公众号上所有人都能看懂的文章了;
今天来篇不一样的文章,或许可以算是一篇方法论吧。大家可能不知道,我的这个公众号,最初是用来记录自己的读书笔记的,直到一年多前的某一天,人文的Context直接就切换到了技术的Context,就再也没有调度回来了。今天间歇性回归一下,权当不忘初心吧。一直以来都保持着阅读的习惯,阅读的领域会很广泛,从人文社科到文史经传都会涉猎,最近一段时间在看一些心理学和哲学方面的书籍。书读的越多,也就越发现自己的无知与浅薄,也就更不敢轻易去发表自己的观点,这其实跟读内核代码感觉差不多。当然,也正是这些阅读的过程,让自己一次次去突破认知局限,让自己在如今五彩斑斓而又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和,自然也就乐此不彼了。
早段时间看完了《深度工作》,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有一种can't agree more
的感觉,很贴合当代信息社会的现状,故分享出来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。为了保持严谨性,我会将书中的观点和个人的思考分开,一方面避免自己以说教的姿态去分享,另一方面也避免因为个人的观点去误导大家。
书中的观点
《深度工作》一书,是由美国的卡尔·纽波特著作,作者用10年的时间培养自己专注于难题的能力,在大学毕业后的10年里出版了4本书,获得一个博士学位,发表同行评审学术文章的频率亦很高,此外还受聘于Georgetown University
,成为终身教授,而他在工作日很少会工作到下午五六点钟后。他是深度工作方法的拥趸。
《深度工作》一书,分成两部分:1)理论部分;2)原则部分:
深度工作: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,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; 浮浅工作: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,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;
理论
理论部分主要描述的深度工作的价值、在目前工作场景中深度工作少见、深度工作带来的意义几个角度展开; 高质量工作产出=时间x专注度
,提高专注度有助于提高单位时间的有效产出;注意力的支离破碎不可能带来深度工作,网络剥夺专注与思考的能力,过多的浮浅工作时间将永久降低深度工作的能力; 开放式办公室、即时通讯、社交媒体出现,付出了精力严重分散的代价; 深度工作能更容易达到心流状态,也更能获取到职业满足感;
那么,在意识到深度工作的重要性后,需要如何来做到深度工作呢?准则部分给出了答案。
准则
根据自身情况,选择一种深度哲学:
禁欲主义哲学:寻求相对封闭的环境,避免干扰,摒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; 双峰哲学:将时间分成两块,某一段明确时间用于追求深度,剩余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; 节奏哲学:通过雷打不动的惯例支持深度工作,确保定期完成工作,比如固定某段时间去追求深度; 新闻记者哲学:有空闲时间就进入深度工作模式; 拥抱无聊:减少网络的依赖,限制网络的使用时间,在无聊时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问题的思考上,在越无聊时就会寻求更多的新奇刺激,需要自己去抵抗;
远离社交媒体:
任何益处法思维定式
:一旦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益处,或者不使用可能错过某些事就会觉得有足够的理由使用这款工具;任何益处思维定式的弊端
:忽略了工具的致瘾性,抢走时间和注意力,让个人陷入精疲力竭、注意力散乱的网络依赖状态;不要使用网络来消遣,它们会损害抵抗分心事物的能力,在试图进行深度工作的时候更难集中注意力; 摒弃浮浅,做好每天工作的计划,减少浮浅工作的占比;
全书较精简,大概两个小时就能读完。
个人的思考
简单的讲一下自己的思考吧。
信息技术的极大发展,也越来越体现出了它的两面性。一方面,人们可以更便捷的去获取到各类信息;另一方面,人类的弱点也被充分的利用了。比如,当人们面对无聊或者认知上的挑战时,就容易去寻求那些新鲜事物的刺激,典型的就像刷朋友圈、头条新闻、抖音等各类APP,这些App目的并不是传业授道解惑,它们是一个个的产品,经由产品经理定义、研发设计,营销策划,最终的目的是要扩大用户量,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。作为个体,我们都是被公司研究的对象,仅此而已。人工智能的兴起,更是添了一把火,各类推荐算法让人总能收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,你越认可一个观点,你就越能收到相关的文章来印证,逐渐让你困囿于自己的局限,而逐渐缺乏批判的思考。凡此种种,割裂着我们的专注力,也影响着我们的认知。我自己在面对这些困境时,也是一次次在抗争。
《断舍离》一书给了我一些启发,面对外部的这些干扰我们同样需要去断舍离。比如,网络上充斥大量的噪音,如果不加限制的去接受,那就跟吃大量的垃圾食品没有两样,正所谓鸡汤有毒,诚不我欺。新闻就去看官方的公告、技术文档就去看官方Spec、新的理论从学术论文寻求,追本溯源去寻求第一手信息。否则,信息传递的损耗,以及传播过程中的曲解,都可能让自己被误导,甚至被人牵着鼻子走。
社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,它的作用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,我们也应该遵循二八原则。正如书中提到的某人讲过的一句话:“推特就像社交上瘾者的可卡因,它之所以令我恐慌,不仅仅因为我从精神层面不屑于此,还因为我认为自己无法掌控它”
,微信朋友圈的繁华,带来不了内心的inner peace
,反而可能频繁让自己分心,如果不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,大脑一旦习惯了随时分心,后边可能就很难摆脱这种积习。
我自己在应对方式上的实践包括但不限于,卸载非必要软件(比如没有新闻类App)、手机软件通知静默、开始不看朋友圈、减少手机使用频率。这些方式大部分是我以前就有的习惯,而最近开始不看朋友圈(将近两个月),没发现生活有什么改变,反而觉得世界清静了不少。当然,我的方式不见得是好的,每人都有自己的癖好,适合自己即可。
在有效时间内最大化自己的产出,这个命题值得花时间去探索,就讲这么多吧。
如果对你有用的话,在看,分享,打赏三连吧,谢谢。
推荐店铺
相关文章
-
Linux PCI驱动框架分析(二)
背 景Read the fucking source code! --By 鲁迅A picture is
-
1. 关于《深度工作》的一点思考
背景不写人文类文章的公众号,不是一个好的博客园 - by 黑格尔公众号秉承的原则:追求客观准确,文章中的论点
-
Linux PCI驱动框架分析(三)
背 景Read the fucking source code! --By 鲁迅A picture is
-
share一则地平线招聘信息
您面前的是 人工智能的天选之子 自动驾驶的至尊守护 历史缺失的拼图 文明遗漏的珍宝 --“风暴降生”地平线 凛冬已至,用代码构筑绝境长城!
-
Linux虚拟化KVM-Qemu分析(八)之virtio初探
背景Read the fucking source code! --By 鲁迅A picture is w